山村老娘
曾经写过纪念⽗亲的文章_“清明节的祭奠”有位朋友感慨:“树

静而风不止,子

孝而亲不在”对于早逝的⽗亲,这样的遗憾当然是有的。但对于⺟亲,我则庆幸而又快乐着。
⺟亲今年七十有六,可能年轻时

劳过度,腿脚有些不方便,耳朵背的厉害了,小孙子得大声叫


才能听到,但⺟亲的精神很好。这让我们非常⾼兴。人的精神真的很重要,从1980年⽗亲去世之后,⺟亲拖着六个子女艰难的生活,那时的⺟亲坚韧而疲惫,脸上鲜有舒畅快乐的笑容,即便偶尔有一两次,也旋即被惨淡的愁云笼罩,所以我说⺟亲是一个非常坚強的人,但不是一个乐观个人,而我或多或少继承这些

格特点。如今,生活好了,⺟亲心情好了,脸⾊好了,⾝体也老年发福了。
步⼊老年的⺟亲是比较満⾜的。现在⺟亲的两个儿子都念过大学,并且有一个体面的工作,大孙子上了大学,小孙子则在幼儿园上学。按照她的说法是,从你们⽗亲去世后,我带着你们成家立业,娶

(夫)生子,对得起你们了。两个儿子倾注了她全部心⾎,是她最引以为荣的。这点从邻居们羡慕的眼光里也可得到印证。是啊,在生活艰难的时候,村里有多少人施以⽩眼,认定这家人苦⽇子没头?时过境迁,当时的壮劳力成了⽩发佝偻老头,生活困苦依然;而当时被人瞧扁的穷人家,现在则风光体面,生活大好。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注解。在这点上,⺟亲是有这个资格自豪的。村里常有人向她取经,这时的⺟亲则会有用很平淡的语气现⾝说法——尽管內心里自豪无比,也决不将显摆写在脸上。
也许是天生的

格和命运的苦难,把⺟亲锤炼的意志坚強,甚至百炼成钢了。⺟亲是一个天生好強的人,她不争第一,但也决不让别人看笑话,我家的庄稼甚至超过务农多年的壮劳力;她是一个专制的家长,把家庭成员有效组织,充分调动,家里田间井井有条。我免除劳动的唯一有效借口就是上学。她也是一个坚忍的实⼲家。为了供孩子上学,⺟亲和姐姐们省吃俭用、四处借贷,有人就说:家里都穷成那样了,还供孩子读的什么书?但⺟亲的回答是坚定的:我就拖着

子要饭,也要供孩子念书!就是这个很现实、很朴素的信念使⺟亲坚強无比,披荆斩棘。严酷的环境迫使⺟亲由后台走向了前台,但她坚韧地顶住了庒力,创造了非一般农村妇女所能创造的奇迹。
凡事都有两面

,

格也不例外。比如⺟亲的坚強固执,在生活变好之后仍然发挥作用,那就是极端的倔強和自负。一个比较典型的事实是不愿到城里去住,听不进子女的劝告。有时我想,老家就像是一个统帅子女的指挥中心,而⺟亲就是指挥中心的司令,她的全部生活就是回忆过去,担心子女。我们能够想象到手握重权的将军退休后那种可怕的寂寞和失落。⺟亲则是相当的积极,到子女家里看到不満意的事就开始说,直到彻底改正,否则决不罢休,甚至上纲上线;她也没有小家观念,那家困难就心疼那个子女,甚至一厢情愿地“杀富济贫”如果稍有异议,往往是含泪述说家史,加上痛斥鞭达、忘恩负义等伤人的话。我曾经很不理解,有次因照顾孙子犯言顶撞,自己说过就忘,谁知一个周后哥哥告诉我⺟亲在家里气病拉,我赶忙带着孩子回家道歉,加上死⽪赖脸,总算让老人家消了气。
现在,我开始试着理解⺟亲。你想,再艰难的⽇子都走过来了,⺟亲已经这么大岁数,能指望她改变大半辈子积淀的一些旧观念、旧思维、旧习惯吗?你可以告诉她说时代不一样拉,儿女都长大了,你自己好好照顾好自己就行拉,但她能马放南山,安享天年吗?⺟亲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非常震撼:“现在你们只有一个孩子,如果你们有几个孩子,就体谅当⺟亲的心了。”由此我想到,⺟亲真是个终⾝的职务,⺟亲寄于子女的那种博大无私的爱,不因地位改变而改变,不因时间流逝而消退,不因贫

而猥琐,是我们构成我们情感大厦的最基础最深厚的內核。
M.VvjX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