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肉的记忆
我要说的不是湖南、四川那里的腊⾁,是我们辽宁东部山区特产的咸⾁,为什么叫腊⾁,我一直以为是腊月里杀的猪,然后转年天热时用盐淹起来的⾁。小时候家住农村,记忆里每到舂节时,家家户户都要杀猪,称为杀年猪。由于那时候没有冰箱等保鲜设备,到了开舂天暖时,家家便要把原来放在缸里或大筐里的猪⾁拿出来用盐淹上,然后把每方⾁依次挂在厨房的房沿下,于

凉处让风吹着,让炊烟熏着,即使挂上二年⾁也不腐,如食用,就站在凳子上割一块。
腊⾁咸而醇香,尤其适合炖芸⾖。夏天时节,东北人家多以炖芸⾖为主菜,这时,如果放里一块腊⾁,炖出来的芸⾖就会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儿。腊⾁,是那时山里人家普遍的食品,也是节庆⽇子或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。当然,那时候是物质匮乏的年代,腊⾁不是每家每户天天吃得起的,如果用一块腊⾁炖芸⾖,这块⾁至少得炖芸⾖三次以上。
我们家虽然住在农村,但⽗⺟都有工资收⼊,这样,我们家的生活⽔平比一般农户要⾼一些,但是,腊⾁也是不可以经常吃的。一方面我们家前后左右住的都是农户,⽗⺟说咱们老吃⾁影响不好。一方面我们家的亲戚较多,而且多在城里住,没有菜就来我们家取,家里每年即使杀两头猪也不够大伙分的。也难怪,那年头是计划经济,市民生活物质凭票供应,并且多数时候花钱买不着东西,住在农村,可以有自留地,可以养些家畜家禽,吃的方面比城里方便得多。
我们家那时每年至少要杀两头三百斤以上的肥猪,开舂起,厨房的房沿下便挂満了腊⾁方子,也就从这时开始,亲戚们便隔三差五地来家串门了。来串门的亲戚也不空手,会给我们买来农村不常见的海鱼、⽔果之类,每到这时,我们家便热闹非常,引得左邻右舍不住地投来羡慕的目光。那时候我最盼几个姑姑来家里串门,每次来,她们要么给我买件⾐服,要么买件玩具,要么买几本小人书。玩具除了手

别的我不喜

,小人书则是我的最爱,尤其《三国》和《⽔浒》,我简直看得⼊了

,甚至吃饭时也要看上一本。姑姑们见我爱看书,便夸我将来有出息,答应下次来继续给我买,然后我就盼着她们下次能早点来。
有腊⾁的⽇子我们家是热闹的,然而,这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。如今,我们家早已搬到了城里,不能养猪,腊⾁也多年不做了,亲戚们来家串门也越来越少了。期间,我曾在超市里买过湖南和四川的腊⾁回家给⽗⺟吃,他们吃几口就不吃了,他们说,这腊⾁有中药味儿,没我们老家的味道醇。我曾问过农村的一个伙伴,他说那玩意咸滋滋地,谁还做它。是的,现在生活好了,物资充⾜,老家农村也没有做腊⾁的了。
端午节那天,家在鞍山的大姑来家串门了,爸打电话叫来了住本市的二姑三姑,虽然姑姑们都上了年龄,也许是又回到娘家了吧,她们显得很奋兴。我做了很多菜,但老人们却吃的很少,她们说现在的东西都不好吃了,特别是猪⾁,⽔⽩⽩地,连一点香味都没有。她们很快把话题扯到了腊⾁上,姑姑们说最爱吃我妈做的腊⾁炖芸⾖,一家人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…
我突然有了决定,今年过年我们去农村买一头猪回来杀,然后象以前那样做些腊⾁,这事是很容易办到的呀!我打定了主意,望着有说有笑的⽗⺟和姑姑们,我没说出口,我想明年这个时候给她们一个惊喜,告诉姑姑们来吃腊⾁吧,自己家做的腊⾁!
m.VVjXS.cC